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主页 > 古董鉴赏 > 行业新闻 >

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国之重器:后母戊鼎跌宕起伏的一生

关键词:行业新闻

日期:2023-03-18 18:02作者:admin
我要分享

  1939年3月初,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希增,用探铲探测地下的情况,突然探铲碰到了坚硬的物体。提起后,发现探铲上带有绿锈,吴希增凭借经验判断地下有文物。那么,吴希增是什么人,有什么来头呢?1899年,国子监祭酒王懿荣,偶然从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文字,开始一边研究一边大量收购,这便是后来的一大发现甲骨文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学者发现甲骨文绝大部分出土于安阳小屯村,受到国民政府重视,于1928年组织中央研究院进行发掘,殷商王朝后期都城殷墟浮出水面。

  王懿荣

  历时数年的殷墟考古,不仅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,也影响了周边的群众,距离小屯村不远的武官村村民吴希增也参与到了考古工作中。

  但1937年小日本侵华,殷墟考古工作被迫暂停。回到武官村的吴希增修复祖坟取土时,发现不同寻常的土质,此后发生了开篇的那一幕。这样的“寻宝”,在安阳很常见,当时老百姓日子相当难过,受附近小屯村的启发,吴希增一伙也期望能靠挖点什么致富,改善生活。吴希增发现情况后,马上找到了堂弟吴培文商议。考虑到此时安阳已在小日本的控制之下,当晚吴培文一伙决定摸黑挖掘。

  吴培文

  哇塞!忙活了一宿,发现原来是个大家伙啊!是青铜鼎,但天也快亮了,只得用柴草掩盖。

  次日晚,吴培文召集更多的村民,带上3根粗圆木支在洞口,架上浇水的辘轳,充当滑轮使用。众人将青铜鼎提升一点,底下的人就往下面垫土,如此循环往复,又忙活了一宿,还是没能将大家伙拉出地面。该来的都来了,第三天晚上,吴培文搬来了“救兵”,拉来了三头牲口,一伙人才将青铜鼎弄出地面。吴培文无暇顾及,迅速找到了当时的大古董商肖寅卿,准备出手,以免夜长梦多;肖寅卿千里迢迢赶往武官村,仔细端详后,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,伸出了两个手指头,给出了2万大洋的价格(还有说2000的说法),但要求将鼎大卸八块,否则,如此大体量的青铜鼎是运不出去的。

  面对天价,吴培文也下了“血本”,买来了3把钢锯,配以德国进口锯条;一伙人一夜,轮番作业,愣是奈何不了“身残志坚”的青铜鼎(出土时少一只鼎耳),一晚上七、八条钢锯都磨平了,只在鼎腿上留下一道划痕。

  吴培文一伙不甘心,用几床被子罩在鼎上隔音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只敲掉了鼎耳,实在担心惊动小日本,只好作罢。

 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小日本还是知道了消息,前往武官村搜查。所幸老天有眼,吴培文将青铜鼎精心伪装,藏于马厩之下,小日本才未遂;事后,耳与鼎分开存放,而吴培文则背井离乡,逃往了外地。

  直到抗战胜利,吴培文才回到家乡,一伙人打算将鼎变卖,招来了县里的陈参议,在其威逼利诱,鼎被弄到了县府大院。

  1947年10月,蒋介石60大寿在即,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得知鼎的消息,为了拍马屁,旋而将鼎当作寿礼献给了蒋介石,存放在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。

  国民党兵败如山倒,撤往台湾之际,原本是要带走青铜鼎的,却因为鼎太重,超过了飞机的负载,只好作罢,还有一种说法说鼎太大,塞不进机舱,无论哪种说法,青铜鼎最终留在了大陆。

  这就是国之重器,商代的后母戊鼎,起初,郭沫若将鼎内的铭文理解成祭祀母亲戊,故将鼎命名为司母戊鼎。

  此后考古工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,在王培文的带领下,找到了鼎当年的出土位置,继而挖掘出了一座商代大墓,此墓距离妇好墓不远。

  1976年,妇好墓曾出土后母辛鼎,与王培文挖掘的青铜鼎,在形制、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为一致,且两者合金成分也一致,由此断定司母戊鼎应该叫后母戊鼎,主人是商王武丁之妻,鼎应该是后世商王祭祀母亲戊所作。

  鼎高133厘米,口长110厘米,宽79厘米,重832.84公斤,是商代青铜器发展黄金时代的精品。鼎身四周图案寄予了吉祥的寓意:饕餮是上古嗜吃如命的神兽,寓意丰衣足食;老虎噬人则代表了辟邪之意。

  饕餮

  以前听说过“文物有灵”,感觉挺玄乎,但了解后母戊鼎跌宕起伏的一生,相信了,其最终的归宿是留在了大陆,为祖国留下历史上某一个片段的同时,也见证了祖国的强势崛起。

  举报/反馈